鋼鐵鯊魚 - 潛艦(256戰隊)
~摘錄自"中國軍艦博物館"網站~
二五六戰隊 SS-791
海獅/SS-792 海豹/SS-793 海龍/SS- 794 海虎
不過兩艦的老舊則是不爭的事實,日本專業雜誌即曾以"世界上最老的現役潛艇~服役半世紀"的標題來報導此二艦(二次大戰造的潛艇能進入21世紀服役的,全世界僅此二艘). 然而潛艇不比水面艦,安全與性能更加重要,如果台灣爭取新潛艦的努力有成效,可以預料此二艦將立即除役. "海獅"與"海豹"因緣際會服役長達55年,成為舉世罕見的特例,在美國本土外已經看不到這種船了;希望兩艦除役後不要拆成廢鐵,理想的是一艘做為潛艦學校訓練教室;另一艘拖至淡水河口加固成為海軍博物館. "海龍"與"海虎"兩艦為海軍於1980 年執行「劍龍專案」計劃向荷蘭的Wilton Fijenoord廠訂造的改良旗魚級(Zwaardvis)潛水艇. 本案最早是由於WF廠面臨倒閉邊緣急需業務收入,所以透過軍火商向台灣兜售潛艇,很戲劇化地達成了這筆金額龐大的交易. (除了購艦款,台灣還承諾進口大批荷蘭商品,包含海關向WF廠訂造兩艘緝私艦"福星" 與"謀星") 本案在當年十二月經荷蘭國會通過確認此筆交易,馬上遭到中共強烈的反彈;1981年因荷方堅持原案使得中共降低與荷外交關係為代辦級, 九月三日雙方正式簽約. 不過因中共持續的壓力使得後續四艘艦的建造合約最後仍被荷蘭政府否決. (當年本有機會一次訂足全部數量,但因高層覺得對荷蘭裝備不是很有信心,決定先買兩艘試試,結果大好機會稍縱即逝) 而"海龍"等兩艘潛艦歷經原造船廠周轉不靈面與失火的風波,總算順利交船. 還有一點有趣的是當年由於我方完全沒有今對歐洲國家採購軍備(尤其像潛艇這類武器)的經驗,連合約條件要如何要求對方都不知道; 幸而當年台灣和南非邦交還不錯,剛好南非海軍向法國採購了一批潛艇;於是台灣經外交途徑暗中取得了合約的影本依樣畫葫蘆與荷蘭人談判,才得到較好的條件. 當年「劍龍專案」的執行由於一批很有使命感的優秀軍官堅持,不但採購過程未出現重大瑕疵,至今品質性能也很穩定,從不曾成為立委媒體批評的焦點 (想想"拉法葉"的賄賂案與她的戰力),是對外軍購一個良好的範例.
"劍龍"級的艦艏裝備533公釐(21吋)魚雷發射管6門,可攜帶追音魚雷28枚;配備有荷蘭H.S.A.公司的SINBADS-M型作戰與SIASS聲納系統,ZW-60型雷達統,Elbit公司的
TIMNEX4 CH V2電戰與 Sperry公司的Mk29 Mod2A慣性導航等系統. 艦上分為四個部門即作戰部門下轄航海,電子,電信三組;兵器部門下轄射控,魚雷,聲納三組; 輪機部門下轄電機,油機兩組;補給部門下轄補給,食勤,醫官三組. 全艦編制軍官8人,士官兵59人(義務役士兵最早只佔6個名額,後來略高亦僅在15名以下);另可搭載 13名見習生;艦長為上校編階. 所有艦員都要受特別訓練取得簽證資格. "海龍"艦於1982年十二月廿五日安放龍骨,1986年十月四日下水,1987年十月九日完工交艦,當年十二月十六日由荷蘭籍的"11號"乾塢船運抵高雄,十二月廿八日在左營成軍;首任艦長為紀惟正上校.
"海虎"艦則是於1986年十二月廿日下水,1988年四月九日完工交艦,當年六月卅日同樣由乾塢船運抵高雄並於七月四日在左營成軍;首任艦長為丁劍清上校.
兩艦接續"海獅","海豹"艦的編號而為"793"與"794",隸屬256戰隊.
(256戰預定在6到8艘新潛艦獲得後即昇格為艦隊,目前編制內尚有潛艦支援艦一艘,但尚未有適當艦隻編入)
兩艘潛艇移交時裝備十分齊全,連艦上的餐盤咖啡杯都是荷蘭原裝進口,不過最重要的武器魚雷的供應卻似乎有問題. 事實上"海龍"與"海虎"兩艦所使用的魚雷為德國製造的SUT重型魚雷, 然而以台灣的處境怎麼可能買得到德國製的魚雷呢? 這其中還有一段秘辛. 原來這批魚雷竟是以印尼的名義向德國購買,再偷偷運來台灣的. 印尼雖然與台灣無外交關係,但由於在50年代曾發生過共產黨政變而與中共斷交,所以與台灣還是維持不錯的關係; 其次印尼曾為荷蘭殖民地,而海龍潛艇正好也是由荷蘭建造,當購買魚雷有問題時造船廠很自然找上印尼協商擔任此一白手套的角色;再次印尼三軍的裝備大量採用德國貨,早已建立採購的管道. 此次購買德製SUT重型魚雷包含實戰用雷與訓練用啞雷,單價每枚115萬美元,自1984年五月開始交貨至1987年五月全部交清. 台灣藉由印尼的協助轉口獲得這批魚雷,其代價則是贈送印尼數艘除役的LCU與LCM登陸艇. 這還是當年孫運璿院長訪問印尼主要的檯面下任務之一;而為了運交這些登陸艇與運回魚雷,海軍還特別派遣包含"DD-930 資陽" 等兩艘驅逐艦護航"LSD-191 東海"號船塢登陸艦浩浩蕩蕩開赴印尼執行這趟奇特的任務. 潛艦艦隊是我國海軍的重大建軍目標, 當初256戰隊的成立是隨時準備升格為艦隊的; 然而後續的潛艦採購計劃卻遭受到許多阻礙. 軍方對"海龍"級潛艦的性能評價很滿意, 在當時的確也有機會一次採購四艘, 但因我方的一時遲疑, 等到想要添購時, 荷蘭政府態度已經改變, 否決後續的建造合約. 海軍對德國的209式潛艇興趣亦極高(德國209潛艇是全世界最暢銷的中型傳統動力潛艦, 韓國即大量採購及授權生產), 在德國政府拒絕後亦曾想從阿根廷購買或由美國代造的迂迴方式,至今未能成功(阿根廷的德製TR1400潛艇一艘要價一億八千五百萬美金,後似因阿根廷方面經手人索賄而告吹). 此外也曾考慮從法國獲得紅寶石(Rubis)級潛艦,不過都未能成為事實. 至今"海龍"與" 海虎"兩艦仍為我國海軍的鎮山之寶. 根據1997年九月美國國防週報指出,我國外購潛艇在經過多次碰壁之後政策業已重大轉向,準備自行設計建造12艘排水量200噸,四人座,配備聲納通訊設施,反潛偵測與水雷的迷妳潛艇以加強海防與反潛作戰能力; 這種潛艇在必要時亦可改為遙控操作模式成為無人水下機動車. 此消息一傳出即遭國防部長蔣仲苓否認 :「不會去搞這種二次大戰的東西!」 接著在十月初又傳出國防部可能將自力研發;中船當即表示已有建造艦身的能力. 不過建造潛艦最大的困難倒不在艦身而是在週邊如武器作戰偵測等系統,這些都是台灣不可能自力研發得出來的;而在目前的國際局勢下,如何能獲得全部的這些系統頗令人懷疑. 無論如何這將是對台灣造艦能力的重大挑戰,能否成功值得觀察. 但自建能力可以保證戰時零件供應不致被切斷,且不致讓敵方從國外廠商處得到我方裝備的重要參數(這是目前最令人擔心之處,因為中共會刻意與荷方同一廠商進行交易以套取技術資料). 1999年底國外又盛傳美國代造六艘德國209潛艇的方案已經確立可以執行 ,該消息迄今無法證實,但到了2001年中的美華軍售會議美方終於同意出售八艘傳統柴電動力的潛艦給台灣, 問題是美國本身並不製造柴電動力潛艦, 而歐洲各國迄今亦不可能同意出售, 唯一的可能還是由歐洲提供材料(最常被提到的仍是德國的209型)在美國甚至台灣組裝; 這其中牽涉到跨國之間極複雜的整合, 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出會用那一種方式解決. 也許政府可以試探由美國間接授權韓國組裝209潛艇的可行性. 2001年10月初"海虎"潛艦在左營外海例行潛訓, 於水下150公尺轉向時擦撞沙壩造成聲吶外殼損壞, 緊急進塢修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