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都市的鄉村大冒險
文●李采洪
農曆除夕夜,位於台北縣金瓜石的雲山水小築的餐廳,有三十幾個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共同「圍爐」,吃完年夜飯後,他們提燈籠一起夜遊、放鞭炮;同樣是農曆春節期間,住宿在南投水里老五民宿的客人們,一起焢窯,重拾童年鄉間情趣。而農曆初一到初五,台東太平生態農場主人許瑞明,忙著帶前來住宿的客人認識青蛙,觀察鳥類,過一個不一樣的年。吳乾正、盧振旭、許瑞明,都是三十四歲到三十六歲的年輕人。在台灣,像他們這個年紀的人,如果留在都市,多半已在職場上,拚到中階主管的位置,甚至,如果創業成功,也不乏有人早已晉身「富豪」階級。《商業周刊》二○○一年的「百大科技富豪大調查」,榜上有名的技嘉科技總經理馬孟明、董事劉明雄等人,都是「五年級生」(編按:民國五十到五十九年出生)。
來自鄉村的五年級生,如果在都市事業稍有基礎,通常不會選擇返鄉,在他們內心深處,或許曾渴望回鄉村,但多數的人不放棄都市生活,頂多編織著:「等到存夠了錢、退休後,再回鄉下。」的還鄉夢。近年,有一群五年級生在很多同儕往都市跑時自動選擇返鄉。他們不是回鄉避難,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回鄉下「冒險」。吳乾正放下台北的服飾店回金瓜石開民宿,做「個性化」的產業。
老家在台北縣金瓜石的吳乾正,本來和哥哥在台北經營服飾店,但隨著競爭者增加,他意識到服飾店進入門檻低,不容易做出特色。二十八歲那年,有人在他的家鄉興建別墅,但蓋到一半,主人想脫手。很早就想有一座農莊的吳乾正說服父母,以新台幣六百萬元買下這棟別墅,他決定回到剩下老人與頹圮礦區的金瓜石經營民宿。從雲山水民宿看出去,右邊是茶壼山、左邊是基隆山、中間是陰陽海,「這是個性化的產業,不怕沒生意,只怕沒人做。」民國八十四年五月,吳乾正從台北回家鄉,他將老家騰空當民宿,靠著民宿的收入繼續蓋屋,好友張德宗也特別從台北回來幫忙,他們兩人花一年時間一起蓋房子,從買別墅到完成,再加上買下附近的舊屋整修成民宿,吳家前後共投入一千五百萬元。在金瓜石地區,這是個大冒險,因為不知道有沒有客人,何時可以回收?吳乾正蓋民宿的過程頗為曲折。他想要蓋一棟和自然環境融合的房子,所以設計的建材以水泥板和木材為主,堅持不要貼磁磚,以呈現傳統客棧的感覺。想法聽起來很簡單,但他竟然找不到願意接這個案子的師傅,因為蓋房子的師傅認為,房子不貼磁磚,會破壞他們在業界的名聲。「人們習慣複雜之後,反而不會做簡單的東西,就像廚師習慣放味精,一旦不加味精,反而不知怎麼做菜!」吳乾正花了半年,才找到一個年輕的師傅幫忙,他和張德宗負責每天搬石頭、磚塊和木材上山。從沒有開過搬運車的吳乾正,第一次開車就翻車。蓋房子過程辛苦,房子蓋好後開始營業。吳乾正又因為一些堅持,數度和家人發生強烈爭執,例如,他堅持要讓客人到這裡享受這裡的環境,所以,不用塑膠碗筷、卡拉OK、也不提供麻將和酒。他甚至「威脅」家人,如果要提供這些東西,他寧可不做!經過六年的經營,吳乾正雲山水民宿,做出特色和口碑,成為金瓜石最具規模的民宿,客人喜歡這裡渾然天成的感覺。許瑞明放棄七年後的終身俸回台東復育青蛙,獲得自在。
而原本在海軍做到少校的許瑞明,在前年四月一日,他三十二歲那年,回到台東卑南鄉泰安村復育青蛙、養蝴蝶、種樹。他在軍中十七年,當大家習慣他是軍人時,他卻冒險走一條自己都沒把握的路,放棄可能當主官、管十艘飛彈快艇的機會以及再七年就可以領終身俸的誘人條件,還讓父母擔心兒子是不是因為犯錯,被強迫退伍。退伍時,軍中袍澤合送給他一把鏟子,拿到鏟子時,許瑞明的農場只有一間工寮,而他也立刻面臨沒有固定收入的挑戰。他做民宿的第一個月,收入一萬三千元,這還不及他過去在海軍月俸的五分之一。去年,有個在南投經營民宿的朋友來看他,知道他一個月收入不到三萬元,勸他「乾脆收起來不要做算了!」而他養育青蛙的過程中,也常被長輩潑冷水:「這樣就叫復育青蛙?」除了太太支持,長輩們並不了解許瑞明養青蛙、種樹的意義何在。他們在意的是住房率,因為,住房率提高才意味著有穩定的經濟來源。許瑞明離開海軍,看似失去了許多有形的好處,但他住到山上後,最大的收穫,是自在。過去在海軍系統,十年內調了十個單位,這種調動是身不由己的,船一出海,常常好幾個月見不到太太、小孩。現在他回家鄉當農夫、經營民宿,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例如,他想養蝴蝶就可以養蝴蝶,他每天穿以前的軍服當工作服,在山上亂跑。還在史前文化博物館、東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花東縱谷等地當解說員。
過去只懂戰術、反潛的許瑞明,現在滿口青蛙、蝴蝶經,軍中好友來看他,不由得感嘆,彼此語言已經不一樣了。許瑞明的民宿有九間房,他說,一次接待二十個人,帶客人做兩天一夜的生態之旅,不亞於在船上當艦長,而且不需應付長官。去年,許瑞明在農場種了將近三百棵樹,他說:「能留給兒子一片森林,會比留給他錢和地來得好。」他復育十一種青蛙,也養了蝴蝶 B螢火蟲,接下來,他的計畫是養甲蟲。山上的鳥兒常會飛到他設置的竹筒水槽裡洗澡,到農場住宿的人,隨時有機會認識昆蟲和鳥類,而許瑞明的生態農場收入,也從第一個月一萬三千元,到目前,七、八月旺季時可達十萬元。許瑞明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他的農場往東遠望出去,就是太平洋和綠島,地理環境很好,但他沒錢,唯有走生態路線,才能塑造農場特色。《老人與海》書中,老人在墨西哥灣釣了八十三天魚,終於釣到大魚,所以「成功要能忍受孤獨。」許瑞明表示。他並引《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的話:「多數人因看見而相信,只有少數人因相信而看見;多數人熟知過去,只有少數人能預測未來;多數人習於遵守遊戲規則,只有少數人能創造遊戲規則。」他要創造自己的遊戲規則。吳乾正和許瑞明的鄉村冒險不是逃避,而是積極走自己想走的路,他們覺得在鄉村生活,才能真正貼近人的本質,找回真正的快樂。
盧振旭不捧銀行鐵飯碗回南投種茶,從土石流再起。
PS.太平生態農場全球資訊網http://www.playfarm.com.tw/
同樣的心情也發生在現年三十六歲、在水里經營老五民宿的盧振旭身上。十年前,在他二十六歲那年,盧振旭就回南投水里種茶。當時,家中長輩都不贊同他的決定,因為,他當完兵就考上華僑銀行,起薪二萬六千元,算是捧到鐵飯碗的幸運兒。但是,盧振旭不習慣都市生活的虛偽和日夜顛倒,「每個來銀行的客人,都要稱他為董事長,我覺得很做作。」做三個月的銀行行員之後,他選擇回家鄉打零工、學做茶。盧振旭覺得,住在車水馬龍的都市,即使回到家還是沒辦法靜下來。但是,在山裡,人休息,環境也休息。現在他出門到台北或台中,頂多待一個晚上就受不了想回山上。回鄉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盧振旭先是種茶,但是,隨著茶葉市場萎縮,獲利跟著萎縮。民國八十五年,他開始轉型經營民宿,民國八十九年,他投資六百萬元蓋民宿。用木材卡榫和石灰牆當建材興建民宿,蓋成他小時候住房的感覺,帶客人到陳友蘭溪撿石頭、抓蝦,到田裡焢窯、騎腳踏車、拿梅樹枝製作鉛筆。明年,他要讓客人自己鋸木材劈木材、體驗泡大木桶澡的感覺。把房子折舊算進後,這棟民宿必須天天有人住,每個月做二十萬元以上的生意才能賺錢。但去年七月三十日桃芝颱風來襲,公路交通中斷一個多月,整整兩個月,他的民宿沒有生意。這是他回鄉後,遇到最大的一次天然災難,山上土石流來勢洶洶。老五民宿所在的山區,有四戶人家,其中三戶都被土石流沖垮,老五民宿雖然安在,但精心規畫的庭園被泥漿覆蓋,製茶工具付諸流水,收集的骨董也被土石流帶走,當天盧振旭帶著四個來自香港的客人,「逃難」到村子裡其他人家裡住了三天。桃芝風災過後半個月內,盧振旭一邊動手重整家園,心情卻沮喪到極點:這條路線如果沒有遊客敢來,投資這麼多錢,他的生意還能不能繼續做下去?直到颱風過後二十天,電話恢復通訊,關心他的朋友紛紛打電話慰問,甚至有人直接開吉普車上山看他,來自外界的關懷和溫情,讓他重拾信心。十月份,老五民宿終於抖落滿目瘡痍,洗掉庭園的泥漿,重新營業!吸引心靈金字塔頂端的客人更實踐了對家鄉的熱愛。
別以為這些五年級生回到鄉村是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照樣有很敏銳的市場嗅覺,盧振旭說:「我要吸引的是心靈金字塔頂端的客人。」他認為,要衝,就要趁年輕。以前一般人對民宿的觀念是:訂不到旅館才住的地方。但是吳乾正認為,民宿要有特色,才能吸引客人。如果吳乾正和盧振旭沒有回家鄉,他們不過是都市裡不起眼的游牧族,而許瑞明,也只是等著升官的少校,但他們把未來的事業舞台,從都市換到鄉村後,讓自己有完全不一樣的人生。中國農業經營管理學會理事長林梓聯指出,五年級生都在都市生活過再回鄉下,他們看到都市人懷念童年鄉間情趣的需求。例如盧振旭要在水里開特色民宿時,水里當地人認為,這裡是農業鄉鎮,不是風景區,誰要來這裡玩?但盧振旭不做如是想,他知道都市人需要什麼,他把「童年經驗」包裝成商品,「賣」給都市人。中華民國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清來指出,這一批回鄉的年輕人,對家鄉有一股熱愛,和老一輩住在鄉村的人比起來,他們有信心,觀念也開放。例如,老一輩的人煮家常菜給客人吃,會覺得不好意思,但是這群人很大方,也敢秀,他們樂於把當地特色介紹給客人,在經營民宿的過程中,他們不是閉門造車,而是不斷與都市人交流。這是一股有自己的夢、走自己路的潮流,五年級生懷抱夢想回鄉下,為自己的家鄉創造附加價值,自己也成為鄉間的心靈富翁。